1976年,加拿大有一位名叫斯圖爾特的地質工作者,在野外趕路時來到一條新開的砂石公路上。
走著走著,地質工作者把目光從遠處的山林轉移到腳下的路面上,看到幾塊閃閃發(fā)亮的碎石,一陣驚喜,停往腳步,彎下身軀,撿起細看,他突然驚叫起來:“呵!這里有不少含有銅、鋅、鉬的石頭!這是礦化的石頭!”好在旁邊沒有其他行人,不然,也許會被人誤解為瘋子。他馬上意識到,從這幾塊非同尋常的石頭,也許會找到一個礦體。當時,他竟忘記趕路,只是雙眼盯著發(fā)亮的“礦石”沿途追索,慢慢地離開了公路,在山區(qū)的小道上行進,終于在新斯科舍普利第斯一帶找到更多的同樣的礦石,有些石塊還相當大。最后,在一個采石坑中見到許多這些石頭的單礦體,大小混雜,沒有次序,石頭的表面還見到縱橫交錯的釘頭形刻痕。他憑著幾年來的野外地質工作的經驗,判斷這些礫石應該屬于“漂礫”。也就是說,幾十萬年以前,這里曾經發(fā)生過冰川,由于冰凍作用和冰的流動力量,將附近礦體的石頭崩裂和撞擊崩碎,隨冰河的移動來到這里,冰融化了,礫石就停留下來,所以這些大大小小的礫石就好像遠處漂來一樣,稱為“漂礫”了。
斯圖爾特在堆滿漂礫的采石坑的凝望良久,他意識到,如果花些時間,沿著滿山遍野的漂礫再跟蹤追跡下去、肯定會在某處山上找到原生的礦石露頭??墒菚r間不允許他這樣做,他只好觀察了一下附近的地物特色,找尋能幫助他再次回來的景物標志,做了簡單的紀錄,就離開了。
斯圖爾特發(fā)現“礦苗”的消息不徑而走,很快傳到加拿大殼牌公司,公司領導很想開發(fā)這個尚未著落的礦床??墒沁@一帶,山高林密,坡陡谷深,地形條件極為惡劣,要用人的雙腿去找礦,十分費勁,而且不一定有什么效果。于是公司領導決定采用航空磁性測量――用飛機作地磁方法勘探,果然獲得可喜的結果,在地圖上圈出礦區(qū)的大致范圍。后來,又在圈定的地域內進行地球化學勘探,證明在花崗巖與石英巖的接觸帶上有錫礦異常。直到1982年,終于探明當地是一個儲量達5600萬噸的大型錫礦床,即稱為肯普特錫礦床,為加拿大的資源寶庫增添了一個新的財富。
在找礦的故事中可以看到,最后的成功往往需要不懈的努力。
1959年有天,芬蘭潛水員馬蒂萊寧從深水湖的邊岸上撿到一塊巖石,放在手上掂掂重量,感到比重比較大,他想,也許這是一塊頗有價值的礦石,于是就把它送到芬蘭地質研究所,請求鑒定。研究所的地質學家埃爾瓦馬認定這是一塊含有黃鐵礦的石頭,但有什么價值,還要根據這塊礦石追查一下來龍去脈,于是埃爾瓦馬決定親自前往調查,他來到標本產地蓋密,縱橫穿越了好幾天,只發(fā)現一些含黃鐵礦或磁鐵礦的輝長巖類巖石,從經濟意義考慮,似乎沒有什么價值,再進一步找尋,也無必要。
地質學家的否定語言,無疑對馬蒂萊寧當頭潑了一瓢冷水,但馬蒂萊寧并不甘心,要求埃爾瓦馬再耐心看一看,埃爾瓦馬見他態(tài)度懇切,深受感動,于是答應再沿湖岸走一趟,說來也巧,無意中在一條水渠的邊緣上采到一塊特別沉重的深灰色巖石,埃爾瓦馬仔細地觀察一番以后,認定這是一種超基性的巖石,隨后又采了一些,帶回研究所作進一步鑒定,不久,確認這些巖石內含有鉻鐵礦。如果含礦量到達可采標準,那將是一處十分有價值的礦床,因為鉻是合成不銹鋼的重要原料,很多國家都在孜孜以求,列為緊缺的礦種。
這個信息傳到芬蘭政府的有關部門,極為重視,就在當年組織了一批有經驗的地質勘探人員,包括地球物理探礦等,沿著深湖之濱展開野外調查研究工作。接著,又調來幾臺鉆機,向地層深處打鉆,到1960年5月,傳來喜訊,有29個鉆孔都見到鉻鐵礦。于是乘勝追擊,繼續(xù)擴大勘探地區(qū),并著手部份開采。到1985年,終于探明礦區(qū)內的鉻鐵礦儲量竟高達1.1億噸,其中三分之一可以進行露天開采。這在世界鉻鐵礦礦山中,也是極難得的。
如果說這些礦是偶然巧遇的話,但它們的“礦苗”暴露卻與成礦的地質條件有著密切的聯系,由表及里,從現象看本質,正是地質找礦科學的重要依據。
網站主辦:中陜核工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
地址:西安市航天基地航天大道396號
電話:029-62818148
郵編:710100
中陜核工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承辦
版權所有:陜西省核工業(yè)地質局 中陜核工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
未經允許任何人在任何媒體不得擅自轉載和引用本網站的內容
建議使用1920X1024以上分辨率IE8.0以上版本瀏覽器
陜ICP備15016536號-1